微信扫一扫
91.3%的网友支持全国推广国企高管带头减薪
“限薪之后还有280万元哪,我大概要工作56年才有这么多收入!”从网上看到财政部对国有金融企业高管的“限薪令”,湖南省长沙市某图书公司职员唐倩不禁咋舌,她在当地算个小白领,业余爱好炒股,对经济新闻一直很关注。
“最近我们的钱包、股票都缩水了,国企高管、上市公司老总怎么能心安理得旱涝保收呢?”
上周,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49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,82.3%的人已在关注财政部的“限薪令”,其中48.7%的人表示“非常关注”。
80.3%的人认为应该建立对国企高管的责任追究机制
调查中,90.5%的人支持给金融高管的年薪定上限,9.5%的人持相反态度。38.9%的人认为“限薪令”体现了政府和企业节俭务实、共渡难关的决心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左大培认为,280万元人民币的年薪,客观地讲,在国际竞争环境下,只能算一般的薪酬水平。“我国国企现在大幅提高了高管薪酬,主要作用不是高薪养廉,高薪和廉不廉没什么太大关系,你不监督他薪酬再多照样贪污腐败,高薪主要是吸引人才,留住人才,从这方面来说不能把高薪制度一棍子打死。关键要注意两点,第一是不腐败,第二是和业绩对等。”
“我们小股民、小基民把钱投进去,让这些高管、经理去经营,业绩不好我们当然也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他们,但是总不能我们掉深坑里了,他们还是坐着飞机去满世界休假、旅行吧?高管的薪水问题,让我说经营得好就多得,经营得不好就得追究责任。”北京市市民陈大民说。
本次调查显示,80.3%的人认为应该建立对国企和上市公司高管的责任追究机制,决策者应为错误埋单,45.6%的人认为还需对亏损企业高管的年薪作出限薪细则。
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认为:“我们要政企分开,定薪问题企业应该有自主权,但是有些国有企业属于管多了死,不管它就腐败,出台限薪令是为了平衡社会舆论,但要想真正让老百姓没有怨言,就得逐步实现账目公开,你的功绩是什么公开,拿多少钱也公开。到时候就不需要"限薪令"了,企业可以自己来定。”
调查显示,65.1%的人期望国企高管薪酬透明化,保障公众的知情权;52.1%的人觉得高管的薪酬应和他们的责任、风险、贡献相匹配;50.7%的人认为政策性规定难有约束力,制约高管高薪还得靠立法;45.6%的人认为“限薪令”之外更要完善收入分配体系。
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朱新蓉表示,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,激励和约束双向存在才是合理的。同时在公共制度层面上要有长效的制度设计,而不是靠“限薪令”一刀切下去。在她看来,长效制度设计最主要的是税收制度,累积税率应该首先提高,赚得多税率要大幅提高。“比如去年中国平安的马明哲拿了天价薪酬,如果在西方一些国家,6600万元得交85%的税,那就只剩下1000万元了。”
91.3%的人支持全国推广上海国企高层带头减薪做法
1月20日,上海市九大国企发表联合声明,要求职工不增加工资,则领导不增加工资;职工减工资,领导首先减工资。9家国企领导带头减薪,另外严格控制差旅费和会务费开支,尽量压缩开支、勤俭办企以应对当前危机。
本次调查显示,91.3%的人支持这一做法向全国推广,其中57.3%的人表示“非常支持”。
一位网友留言说:“只有这样全社会才会有凝聚力,共同克服当前的困难,尤其对于那些公司的员工来说,还有什么理由不死心塌地跟着领导向前冲!”
调查中,超过半数(55.1%)的人认为,“限薪令”不能仅限于金融类国企。
金融危机形势下应该对哪些人限薪?公众给出的排序是:所有国企的高管(80.6%);公务员年终双薪和四大节日费用(62.9%);金融国企高管(62.9%);应限制车补、实物福利、一些项目经费等职务消费(60.9%);上市公司高管(49.9%)。
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表示,—部分国企依靠政策优势独占市场、实行排他性竞争,其业绩增长究竟来自高管得力还是垄断福利孰难定论。还有一部分国企高管拥有不受董事会约束的特殊权力,对薪酬往往可行使自由裁量。有的国企高管往往还享受来自行政级别对等津贴、隐性福利等收益,薪酬不过是小意思而已。所以高管要限薪更要限权。
调查中,46.6%的人赞同苏海南的观点,认为限薪不是根本办法,应对高薪制度彻底改革,限薪更要限权。
此外,公众还建议:国企高管目前的薪酬计算很复杂,应规范其绩效考核,形成有效监督(47.7%);国企高管靠垄断维持高薪,应放开市场的行政垄断(44.0%);国企高管限薪关键是改变薪酬决定程序(31.0%)。